MENU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首页栏目» 新闻动态

师生同台·跨文化互动——南昌大学思政课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到课堂,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沉浸式体验和跨文化对话,激发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担当。6月20日,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建山老师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吴涵同学、国际学生Lisa Marie等,在慧源楼智慧教室为2023级工程建设学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主题为“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政示范课。

课堂通过角色扮演和跨文化对话等互动环节,成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感。课程伊始,陈建山老师播放民族认同短片,引导同学们思考全球责任与担当,并通过短片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这一理念不仅关乎全球政治与经济,更关乎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责任。陈老师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种哲学观念,更是时代赋予每个国家、每个公民的责任使命。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背景下,这一理念在推动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消除贫困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帮助学生们更深刻理解全球治理的紧迫性,还促使他们认识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互动和共治必将越来越依赖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努力。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理论的启迪,更能从课堂中汲取实践的动力,激发他们参与全球事务的热情和责任感。

image.png

“模拟联合国:青年气候谈判”环节,陈老师扮演会议主席,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代表,围绕气候变化展开讨论。2023级水利专业的张嘉同学在讨论后说道:“通过模拟谈判,我意识到全球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每个人的小行动都能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国际合作的理解,并帮助他们意识到在全球性问题面前,每个人的努力同样重要。

image.png

“中外学生跨文化对话”环节,来自刚果布的国际学生Lisa Marie分享了她在南昌的文化适应经历,并表示希望将中国学到的科技带回家乡。她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同学,激发了大家对跨文化交流与全球治理的浓厚兴趣。与Lisa Marie对话的张籽励同学感慨道:“Lisa Marie的分享让我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让我对中国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充满了好奇。”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全球治理的复杂性,还促使他们从实际的跨文化互动中感受到全球合作的力量。

image.png

吴涵同学回应了陈老师的理论分析,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简洁介绍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她清晰明了的讲解,帮助同学们理解了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中国如何推动全球合作。吴涵的分享让学生们更加明确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让大家对全球治理中中国的引领力有了更加清晰认识。

image.png

这堂“大思政课”通过师生同台、跨文化互动,为江西省的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们普遍表示,课程不仅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还让他们理解全球治理的紧迫性和每个人在其中的责任。2023级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李小康同学总结道:“这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理论,它已渗透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影响我们的每一次选择和行动。”

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全球责任感,还提升了跨文化理解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展示了思政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新方向。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感受到全球合作的紧迫性与每个人在其中的责任。从跨文化对话到模拟联合国的气候谈判,这些教学环节将全球治理的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此次教学创新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未来教育改革积累了可操作的实践经验。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思政课程将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全球视野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l632UI5NYLWu9KV-5UvHQ

相关附件

TOP